血栓的形成通常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异常以及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这些因素单独或共同作用可能导致血液成分异常凝结,形成血栓。
1、血管内皮损伤
血管内皮是血管内壁的保护层,当因动脉粥样硬化、外伤、手术或感染等原因受损时,内皮下胶原暴露会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启动凝血反应。此时血小板聚集形成临时止血栓,若凝血过程持续,纤维蛋白网形成则发展为病理性血栓。治疗上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或阿托伐他汀钙片等稳定斑块的药物。
2、血流异常
血流缓慢、淤滞或产生涡流时,凝血物质易在局部堆积。例如长期卧床、久坐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或心房颤动时心脏血流紊乱,均可能诱发血栓。此类情况需根据病情使用华法林钠片、利伐沙班片等抗凝药物,或穿戴梯度压力袜改善循环。
3、血液高凝状态
遗传性因素如蛋白C缺乏症,获得性因素如恶性肿瘤、妊娠、口服避孕药等,可使凝血因子浓度增高或抗凝物质减少。这种情况下血液更易自发凝结,需针对原发病治疗,同时可能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抗凝剂预防血栓。
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应注意适度运动、避免久坐,术后患者需遵医嘱早期下床活动。若出现肢体肿胀、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超声、D-二聚体检测等手段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