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凝通常是指血液凝固的过程,是人体止血的重要机制之一。当血管受损时,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会被激活,形成血凝块以封闭伤口,防止持续出血。
血液凝固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是血小板聚集,血小板在血管损伤处黏附并释放化学物质,形成松软的临时栓子。随后凝血因子被激活,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生成纤维蛋白,将血小板栓子加固为牢固的血凝块。这一过程需要钙离子、维生素K等物质参与。若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引发血栓性疾病或出血倾向,例如深静脉血栓、血友病等。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可能出现凝血时间延长。
日常需警惕皮肤反复瘀斑、牙龈频繁出血、尿血等异常出血症状,或肢体肿胀、胸痛等血栓表现。出现此类情况应及时就医,通过凝血四项、D-二聚体等检查评估凝血功能。避免擅自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影响凝血的药物,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