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脱矿是指牙釉质表面矿物质流失导致结构疏松的现象,通常与酸性环境侵蚀、口腔清洁不足、牙齿矫正器刺激、唾液分泌减少等因素有关。长期脱矿可能增加龋齿风险,需及时干预。
1、酸性环境侵蚀
日常饮食中摄入过多碳酸饮料、酸性食物或胃酸反流,会导致口腔pH值下降,溶解牙釉质中的钙、磷等矿物质,形成白垩色斑块。长期酸性刺激可能进一步破坏牙体结构。
2、口腔清洁不足
刷牙不彻底或未使用含氟牙膏时,牙菌斑长期堆积并产酸,持续腐蚀牙釉质。脱矿初期多发生在牙缝、牙龈边缘等隐蔽部位,表现为局部粗糙或颜色改变。
3、牙齿矫正器刺激
固定矫治器的托槽边缘易滞留食物残渣,且长期摩擦可能破坏釉质表层,导致托槽周围出现脱矿白斑。约30%的正畸患者可能出现此类问题。
4、唾液分泌减少
唾液具有缓冲酸性物质和促进再矿化的作用。口干症、药物副作用或放射治疗会导致唾液量减少,削弱牙齿的自然修复能力,加速矿物质流失。
日常需减少酸性食物摄入,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若发现牙齿表面出现白斑或敏感,建议及时到口腔科进行涂氟、渗透树脂等专业治疗,防止脱矿进展为龋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