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在医学上称为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类型,主要是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或软化。该病起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可引发多种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脑梗死通常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或心脏等部位脱落的栓子阻塞脑血管所致。当血流中断超过5分钟,脑细胞就会因缺氧而发生不可逆损伤。患者常表现为突发性面瘫、肢体无力或麻木、言语含糊、视物模糊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是主要危险因素,心房颤动患者也易发生心源性脑栓塞。临床诊断需结合头颅CT或MRI检查,其中弥散加权成像能在发病数分钟内显示缺血病灶。治疗关键在于尽早恢复血流,静脉溶栓治疗需在发病4.5小时内实施,血管内取栓术的时间窗可延长至24小时。二级预防需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以及他汀类调脂药物。
日常应注意控制血压、血糖、血脂水平,戒烟限酒,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筛查,房颤患者需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若出现突发性头痛、眩晕、行走不稳等先兆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争取在黄金救治时间内获得专业治疗。康复期患者需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肢体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以最大限度恢复神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