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的正确急救处理通常包括固定患处、止血处理、冷敷消肿、及时送医以及正确搬运等方法,需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对应措施。以下是常见的处理方式:
1、固定患处
发现骨折后应立即用夹板、木板或硬纸板等物品固定受伤部位,避免骨折端移动造成二次损伤。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如小腿骨折需固定膝关节和踝关节。可用绷带或布条缠绕固定物,注意松紧度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2、止血处理
开放性骨折伴随出血时,需用清洁纱布或干净衣物覆盖伤口加压止血。若出血呈喷射状,可能伤及动脉,需在近心端用止血带结扎,并记录结扎时间,每隔40-60分钟放松1-2分钟防止组织坏死。
3、冷敷消肿
伤后24小时内可用冰袋或冷毛巾间断冷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低温能收缩血管减少出血,缓解肿胀和疼痛,但需注意避免冻伤皮肤,不可直接将冰块接触皮肤。
4、及时送医
完成初步处理后需立即送往急诊科,通过X线或CT明确骨折类型。切忌自行复位或涂抹药膏,脊柱骨折患者需保持身体轴线平直,使用铲式担架搬运,避免脊髓损伤导致瘫痪。
5、正确搬运
搬运过程中需保持患肢稳定,多人配合托住头颈、腰背和下肢。怀疑骨盆骨折时可用宽布带固定骨盆,减少搬运过程中的错位风险。昏迷患者需采取侧卧位,清除口腔异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骨折急救需遵循“制动、止血、降温、转运”原则,任何不当操作都可能加重损伤。患者需保持平卧位,禁食禁水以防需要手术。家属应记录受伤经过和急救措施,便于医生准确判断伤情,及时进行石膏固定或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