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隔缺损封堵术通常是安全的,但具体安全性需结合患者病情、手术操作水平等因素综合评估。该技术属于微创介入手术,临床成功率高且创伤小,但仍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
1、穿刺部位并发症
约5%-10%患者可能出现局部血肿或感染,多因血管穿刺操作或术后压迫不当所致。此类问题通常通过规范操作和术后护理即可预防,发生后可通过局部消毒、抗生素治疗控制。2、封堵器脱落:发生率低于1%,多见于缺损边缘较短或封堵器选择不当的情况。若术中发生脱落需紧急介入或外科手术取出,术前精准测量缺损大小可降低风险。3、残余分流:约3%-5%患者术后存在微量分流,多数在3-6个月内自行闭合。明显残余分流可能需二次介入处理,术前三维超声评估有助于避免。4、血栓形成:术后需规范服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3-6个月,血栓风险可控制在1%以下。定期凝血功能监测能有效预防该并发症。5、心律失常:少数患者术后出现房室传导阻滞或房颤,多数为暂时性,通过药物或临时起搏器治疗可恢复。
选择具备心脏介入资质的医疗机构进行手术至关重要。术后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抗凝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复查心脏超声和心电图。若出现胸痛、心悸或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诊,术后1年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高空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