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和远视是两种常见的屈光不正问题,主要区别在于光线在眼球内的聚焦位置不同,导致视力表现及矫正方式存在差异。具体区别如下:
1、定义与成因
近视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曲率过大,导致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方,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近处物体清晰。远视则因眼球前后径过短或角膜曲率过小,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后方,可能出现看近处物体困难,部分轻度远视者看远相对清晰。
2、典型症状
近视患者常表现为眯眼视物、频繁眨眼、头痛等,长时间用眼后可能出现视疲劳。远视患者近距离用眼时(如阅读)易出现眼胀、流泪、重影,儿童高度远视可能伴随内斜视(对眼)。
3、矫正方法
近视多通过凹透镜片(负度数眼镜)或角膜屈光手术(如激光切削角膜)矫正。远视需佩戴凸透镜片(正度数眼镜),严重者可通过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儿童远视若伴随调节性内斜视,需足矫并配合视觉训练。
4、发展规律
近视度数可能随年龄增长(尤其青少年期)逐渐加深,成年后趋于稳定。远视则相反,儿童时期生理性远视会随眼球发育逐渐减少,若成年后仍存在明显远视,度数通常较稳定。
建议18岁以下青少年每半年进行一次医学验光,成年人每1-2年检查视力。日常需注意用眼距离、增加户外活动,出现视物模糊、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诊,避免自行购买眼镜导致度数误差。确诊屈光不正后,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择框架镜、隐形眼镜或手术等矫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