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炎是脑和脊髓的炎症性疾病,通常由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引发,可能伴随发热、头痛、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该病需要及时诊断和治疗,以避免严重后遗症。
1、感染性因素
脑脊炎可由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例如,单纯疱疹病毒、结核分枝杆菌等病原体可通过血液或直接侵入中枢神经系统,引发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高热、颈部僵硬、意识模糊等症状。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等。
2、免疫异常
自身免疫性脑脊炎是因免疫系统错误攻击中枢神经组织所致,常见类型包括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此类患者体内可能检测到AQP4抗体,症状表现为视力下降、肢体麻木或瘫痪。治疗通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控制免疫反应。
3、其他原因
部分脑脊炎与疫苗接种反应、肿瘤或代谢性疾病相关。例如,极少数人在接种疫苗后可能出现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此外,副肿瘤综合征也可能累及中枢神经。此类情况需结合原发病治疗,如肿瘤切除或免疫调节治疗。
若出现持续头痛、发热、意识障碍或运动感觉异常,建议立即到神经内科就诊。医生可能通过脑脊液检查、MRI等手段明确诊断,并根据病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治疗期间需严格遵循医嘱,避免自行调整药物或中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