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吊针时需要注意观察身体反应、保持针口清洁、控制输液滴速、避免自行调节以及输液后留观等事项。这些措施有助于减少不良反应,确保输液过程安全顺利。
1、观察身体反应
在输液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是否出现皮肤瘙痒、红肿、胸闷或呼吸急促等过敏反应。若发生寒战、发热、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处理。对于有过敏史者,需提前说明情况以便调整用药方案。
2、保持针口清洁
输液期间应保持穿刺部位干燥,避免触碰针头或输液管接口。肢体活动时需注意固定针头,防止针头移位导致药液渗漏。若发现穿刺处肿胀、疼痛或渗液,需立即停止输液并更换穿刺部位。
3、控制输液滴速
滴速需严格按医嘱执行,通常成人维持在40-60滴/分钟,儿童酌减。擅自加快滴速可能引发心悸、头痛等循环负荷过重反应,尤其心肺功能不全者需特别注意。输液过程中应保持输液瓶高于心脏位置。
4、避免自行调节
患者及家属不可随意调整输液开关或拔除针头,需由专业护士处理异常情况。若输液管出现气泡、药液混浊或包装破损,应立即停止使用并更换新药品。
5、输液后留观
拔针后需用无菌棉签按压针眼5-10分钟至无渗血,24小时内保持穿刺点清洁干燥。建议在医疗机构停留观察30分钟,确认无迟发过敏反应后方可离开。输液后适当增加饮水量有助于药物代谢。
输液过程中应保持合适体位,避免输液侧肢体过度活动。特殊药物如抗生素、化疗药物输注时需加强监护,糖尿病患者使用葡萄糖溶液时需注意配伍胰岛素。输液后若出现针眼红肿或静脉条索状改变,可采用热敷促进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