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脚病可能与糖尿病、下肢血液循环障碍、感染等因素有关,需结合具体病情进行分析。
1、糖尿病
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可能导致糖尿病足,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使足部感觉减退、局部缺血,轻微外伤或压力异常易形成溃疡。患者常伴有皮肤干燥、麻木等症状。一般可以遵医嘱使用盐酸二甲双胍片、胰岛素注射液、阿卡波糖片等药物控制血糖。
2、下肢血液循环障碍
动脉硬化闭塞或静脉功能不全会导致下肢供血不足,组织缺氧坏死形成溃烂。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皮肤发紫等症状。通常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西洛他唑片等药物改善循环。
3、感染
足部外伤后继发细菌感染,或真菌感染未及时治疗,可能引发皮肤软组织化脓、坏死。免疫力低下者更易出现感染扩散。一般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或氟康唑胶囊、硝酸咪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药物。
若发现足部出现溃烂、红肿等症状,建议尽早就诊明确病因。日常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赤脚行走,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定期检查足部皮肤状况。糖尿病患者尤其要严格监测血糖,穿着宽松透气的鞋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