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初期症状通常包括发热、伤口感觉异常、全身乏力或不适等。这些症状可能在病毒潜伏期结束后逐渐出现,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发展为更严重的神经系统异常。
1、发热
患者感染狂犬病病毒后,初期常出现低热或中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这是由于病毒在体内复制引发的免疫反应,可能伴随寒战、出汗等全身性反应,但此时易被误认为普通感冒。
2、伤口感觉异常
在被动物咬伤或抓伤的部位,约80%患者会出现特异性神经异常症状。伤口愈合处可能出现麻木、刺痛、瘙痒或蚁行感,这种异常感觉可能沿神经通路向近心端扩散,是病毒沿周围神经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的表现。
3、全身乏力
早期患者常出现非特异性全身症状,表现为疲劳感、食欲减退、头痛等。部分患者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可持续2-10日,随后可能进入急性神经症状期。
若近期有被犬、猫等动物咬伤或抓伤史,并出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前往具备狂犬病处置资质的医疗机构就诊。及时规范的伤口处理、疫苗接种和被动免疫制剂注射仍是预防发病的关键措施,暴露后处置应遵循24小时内接种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