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什么是间质瘤?

杨毕伟 肿瘤科 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甲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消化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可发生于胃、小肠等部位。其生物学行为具有恶性潜能,临床表现以腹部不适、消化道出血等为主,需及时诊断和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简称GIST,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超过60%的病例存在c-KIT基因突变,好发于50-70岁人群,男女发病率相近。肿瘤可发生于消化道任何部位,以胃部最常见(60%),其次是小肠(30%)。

肿瘤生物学行为根据危险度分级可分为极低危、低危、中危和高危。评估指标包括肿瘤大小(通常>5cm风险显著增加)、原发部位(小肠来源预后较差)、核分裂象计数(>5/50HPF提示高风险)。约15%-25%的患者确诊时已发生肝转移或腹膜种植。

临床表现与肿瘤部位相关,常见症状包括上腹饱胀(胃部病变)、黑便(溃疡出血)、肠梗阻(小肠肿瘤)。约20%患者以腹部包块为首发症状,部分病例可出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约10%-15%的病例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

建议出现相关症状者尽早就诊消化科。诊断需结合增强CT、超声内镜及病理免疫组化(CD117、DOG-1阳性率达95%)。治疗首选手术完整切除,高危患者需联合甲磺酸伊马替尼靶向治疗,中位生存期可达5年以上。定期随访复查对预防复发至关重要。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