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茸作为传统中药材,具有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以及托疮毒等功效作用,在中医临床中常用于调理虚损性疾病。
1、肾阳虚衰
鹿茸性温,归肾经,能温补肾阳,改善肾阳虚引起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滑精等症状,适用于男性性功能减退或肾阳不足的体质调理。
2、精血亏虚
其含有氨基酸、磷脂等成分,可补益精血,对气血不足导致的面色苍白、头晕耳鸣、女性宫冷不孕及月经量少等精血虚损证候有辅助调理作用。
3、筋骨痿软
通过补益肝肾,鹿茸能强健筋骨,改善小儿发育迟缓、骨软行迟或老年人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脊冷痛、四肢乏力等筋骨失养问题。
4、冲任不固
中医认为鹿茸可调理冲任二脉,常用于女性冲任虚寒所致的崩漏带下、胎动不安,对于更年期综合征伴随的月经紊乱也有一定调节作用。
5、疮疡久溃
鹿茸的托毒生肌功效可促进疮疡后期溃烂伤口的愈合,适用于气血不足导致的痈疽疮毒久不收口、阴疽内陷等慢性溃疡性病变。
鹿茸多研末冲服或入丸散,常用量1-3克,需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量。因其药性温热,阴虚火旺、血热出血及外感发热患者禁用。使用前应经中医师辨证,避免与降压药、强心苷类药物同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贮存时应密封防潮,避免有效成分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