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肠炎发热一般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抗生素、补液盐、益生菌等药物进行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及症状合理选择。家长应避免自行用药,以免加重病情。
1、退热药
如果患儿体温超过38.5℃或出现明显不适,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等退热药物。这类药物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作用,但需注意两次用药间隔至少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
2、抗生素
针对细菌性肠炎,医生可能会开具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但需严格遵循血常规、大便培养等检查结果,病毒性肠炎禁用抗生素。用药期间需观察有无皮疹、腹泻加重等不良反应。
3、口服补液盐
推荐使用WHO低渗配方的口服补液盐Ⅲ,每袋需严格按250ml温开水比例冲调。该药物可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电解质,预防脱水,建议每次腹泻后补充10ml/kg体重,分次服用。
4、益生菌制剂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布拉氏酵母菌散等微生态制剂可调节肠道菌群,缓解腹泻症状。需注意与抗生素间隔2小时以上服用,避免用热水冲服导致活性下降。
儿童出现发热伴腹泻时,家长需密切观察精神状态、尿量及体温变化。若出现持续高热不退、呕吐无法进食、眼眶凹陷、皮肤弹性差等脱水表现,或大便带血、脓液等情况,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建议给予易消化的米粥、面条等食物,避免高糖高脂饮食加重肠道负担。所有药物使用均需在儿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切忌自行调整剂量或更换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