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去火一般可以选择大椎穴、膀胱经、曲池穴、合谷穴等部位。具体操作需根据体质和症状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避免自行操作不当引起不适。
1、大椎穴
位于后颈部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是督脉与阳经交汇的重要穴位。刮拭此部位可通过疏通阳气、调节体温中枢帮助退热,适合外感风热或体内实火旺盛引起的咽喉肿痛、发热等症状。操作时用刮痧板呈45度角从上向下单向刮拭,以皮肤潮红为度。
2、膀胱经
沿脊柱两侧分布的足太阳膀胱经,具有排毒泻热的功效。重点刮拭背部肺俞、心俞等背俞穴,可促进代谢废物排出,改善口舌生疮、目赤肿痛等上火症状。刮痧时应保持刮板与皮肤30度夹角,每条经脉刮拭8-10次。
3、曲池穴
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的穴位,属手阳明大肠经。刺激该穴位能清泻阳明经实热,缓解牙龈肿痛、便秘等胃肠积热症状。刮痧时从肘窝向腕部方向刮拭,配合少商、商阳等井穴效果更佳,每次刮至局部出现痧痕即可。
4、合谷穴
位于手背第一、二掌骨间的虎口位置,是清热要穴。该穴属多气多血之手阳明经,刮拭可引火下行,改善头痛目赤、牙痛等头面部热症。操作时需沿第二掌骨桡侧向指尖方向刮,力度宜轻柔避免破皮。
刮痧后需注意保暖避风,4小时内不宜洗澡。体质虚弱、出血倾向、皮肤破损及孕妇禁止刮痧。出现火气过旺症状时应配合饮食调理,减少辛辣燥热食物摄入,若刮痧3次后未缓解或伴有持续高热,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