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荨麻疹是一种由皮肤长时间受压引发的物理性荨麻疹,主要表现为受压部位出现肿胀、红斑和瘙痒。其病因可能与皮肤受压后局部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有关,治疗需根据症状严重程度选择相应措施。
1、病因
压力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通常认为皮肤受到持续压力(如腰带勒痕、久坐硬物压迫、背包肩带摩擦)后,真皮层肥大细胞活化释放组胺等物质,导致血管扩张和炎性渗出。部分患者与遗传易感性或免疫系统异常反应相关。
2、症状表现
在受压后2-6小时,皮肤会出现边界不清的局限性水肿性斑块,表面可伴有红斑,伴随明显瘙痒或烧灼感。常见于臀部、足底、肩部等承重部位,症状可持续8-72小时,严重者在解除压力后可能出现全身性风团。
3、治疗方法
轻度患者首选避免机械性压迫,穿着宽松衣物。中重度发作时可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或氯雷他定。对于顽固性病例,医生可能短期给予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局部冷敷和避免搔抓有助于缓解症状。
日常需注意减少皮肤受压时间,久坐者建议每小时起身活动。记录发病时的压力源有助于预防复发,若出现呼吸困难或全身性反应需立即急诊处理。确诊建议通过皮肤划痕试验和压力激发试验,治疗期间需遵医嘱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