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空洞症是一种慢性进展性脊髓疾病,主要表现为脊髓内部形成异常空洞,内部充满液体。该病可能与先天性畸形、脊髓损伤、肿瘤压迫或感染等因素有关,常见症状包括痛温觉减退、肌肉无力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脊髓空洞症的发生常与先天性因素相关,例如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导致脑脊液循环受阻,进而引发脊髓内部压力异常而形成空洞。此外,脊髓外伤、肿瘤或炎症也可能破坏脊髓正常结构,促使空洞形成。患者早期可能出现颈肩部痛温觉减退而触觉保留的特征性表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发展为肌肉萎缩、肢体无力和出汗异常等植物神经紊乱。MRI检查是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能清晰显示空洞的位置和范围。治疗上以手术为主,如后颅窝减压术可缓解脑脊液循环障碍,空洞分流术可直接引流液体。药物如B族维生素、止痛药等可用于缓解症状,但无法消除空洞。
若出现肢体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建议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通过规范治疗延缓病情进展。日常生活中需避免颈部剧烈活动,防止外伤,定期复查MRI监测空洞变化。严格遵医嘱进行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