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硬化是动脉管壁增厚、弹性减退的一种病理改变,通常由脂质沉积、血管内皮损伤及炎症反应等因素导致,可能引发心血管疾病。其发生与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密切相关,需及时干预以预防并发症。
1、脂质沉积
主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是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管内壁沉积,逐渐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会使血管壁增厚,弹性降低,同时阻碍血液正常流动,导致局部缺血或血栓风险增加。长期沉积还会引发氧化应激反应,加速动脉硬化进程。
2、血管内皮损伤
高血压、吸烟等因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破坏其屏障功能。受损的内皮会释放炎症因子,吸引单核细胞迁移至内膜下并转化为巨噬细胞,吞噬脂质形成泡沫细胞。这一过程进一步加剧血管壁结构破坏,促进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形成。
3、炎症反应
慢性炎症在主动脉硬化中起关键作用,C反应蛋白等炎症标志物水平升高可激活血管壁内的免疫细胞。炎症介质会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胶原纤维过度合成,导致血管壁僵硬。持续炎症状态还会削弱斑块稳定性,增加斑块破裂和急性心血管事件风险。
日常应注意低盐低脂饮食,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定期监测血压、血脂指标。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超声心动图或CT血管造影检查,遵医嘱使用降脂药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