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口义齿的稳定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常见原因包括牙槽嵴吸收、咬合不平衡、义齿边缘不密合、肌肉活动异常以及制作工艺问题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义齿在口腔内出现松动或移位。
1、牙槽嵴吸收
牙列缺失后牙槽骨会发生进行性吸收,尤其是下颌骨吸收速度更快。骨高度和宽度降低会减弱义齿基托的承托面积,导致义齿在咀嚼时容易发生翘动。重度吸收患者可能出现义齿完全无法固位的情况,此时可能需要行骨增量手术改善支撑条件。
2、咬合不平衡
义齿咬合面形态不良或颌位关系错误会造成早接触点。这种异常接触会导致咀嚼时产生侧向力,破坏义齿吸附力。临床上常见于垂直距离恢复过高、正中关系位记录不准确等情况,需通过调磨或重新排牙来恢复平衡咬合。
3、义齿边缘不密合
基托边缘过长会刺激黏膜引发压痛,过短则会影响边缘封闭效果。特别是磨牙后垫区、颊棚区等关键封闭区若伸展不足,会导致唾液进入基托与黏膜之间,破坏负压吸附作用。通常需要重新进行边缘整塑或重衬处理。
4、肌肉活动异常
患者舌体肥大、颊肌张力过高等情况可能产生异常肌力。例如舌体反复顶推义齿会破坏其稳定性,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功能印模技术记录肌运动轨迹,或指导患者进行肌肉适应性训练。
5、制作工艺缺陷
印模准确性直接影响义齿适合性,若模型变形或颌位记录错误,会导致基托与黏膜不密合。蜡型雕刻不当可能造成基托厚度不均,影响应力分布。此类问题通常需要重新制取功能性印模并规范制作流程。
建议佩戴全口义齿后定期复查,出现松动、压痛等情况时应及时就诊。医师可通过调改咬合、重衬基托或调整边缘等方式改善义齿稳定性,对于骨吸收严重者可能需要考虑种植体辅助固位等修复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