疔疮是一种以局部红肿热痛、根深坚硬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化脓性感染。该病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引起,常见于面部、颈部、背部等部位,严重时可出现脓栓或全身发热症状。
1、病原体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当皮肤屏障受损时,细菌通过毛囊口侵入皮下组织,引发炎症反应。高温多汗、卫生条件差等因素会增加感染风险。
2、局部炎症反应
感染后中性粒细胞在病灶处聚集,释放炎性介质导致血管扩张,表现为皮肤发红、肿胀。病灶中心因组织坏死形成黄色脓栓,触诊时有明显硬结。
3、典型临床表现
初期为粟粒状红色丘疹,24-48小时内迅速发展为直径2-3cm的硬结,伴搏动性疼痛。严重者出现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4、临床治疗方法
轻症可外敷鱼石脂软膏或莫匹罗星软膏,形成脓头后需切开引流。全身感染症状明显者需口服头孢氨苄、阿莫西林等抗生素,疗程通常5-7天。
5、并发症预防
避免挤压未成熟疔疮,特别是面部危险三角区,以防引发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免疫力低下者应加强营养支持。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关键,建议每日用温和清洁剂清洗易出汗部位。出现直径超过3cm的脓肿或伴发热症状时,应及时到普外科或皮肤科就诊。治疗期间需遵医嘱完成抗生素全程治疗,防止耐药性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