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通常会在出生后6个月左右开始长牙,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可能在4个月萌出第一颗乳牙,也有少数推迟到12个月左右。若超过1岁仍未出牙,建议就医检查。出牙时间受遗传、营养等因素影响,家长无需过度焦虑。
1、6个月左右:大多数婴儿在6个月左右开始萌出下颌中切牙,即下门牙。此时可能出现牙龈红肿、流口水、啃咬物品等症状,属于正常生理现象。家长可使用干净的手指按摩牙龈,或提供冷藏的牙胶缓解不适。乳牙萌出顺序通常遵循先下后上、由前向后的规律。
2、4-12个月:约5%的婴儿在4个月前出牙,属于早萌乳牙,需排除代谢性疾病。若12个月仍未出牙称为乳牙迟萌,可能与维生素D缺乏、甲状腺功能减退或遗传因素有关。建议监测身高体重发育曲线,观察是否伴有其他发育迟缓表现。
3、牙齿萌出顺序
20颗乳牙通常在2-3岁长齐。异常萌出顺序如先长尖牙后长切牙,或明显偏离常规顺序超过6个月,需口腔科检查排除多生牙、牙瘤等疾病。萌牙期间可能出现低热(不超过38℃)、烦躁等轻微症状,若持续高热需排除感染性疾病。
日常需用纱布清洁婴儿牙龈和乳牙,出牙后避免夜间奶睡以防龋齿。若出现牙龈囊肿、萌出性血肿或1岁以上无出牙迹象,建议及时就诊儿童口腔科,通过X线检查牙胚发育情况。定期儿保检查可帮助评估牙齿和颌骨发育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