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养生网

针灸如何缓解慢性疼痛?

江一平 中医科 主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在缓解慢性疼痛方面具有一定效果,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促进内啡肽释放、调节神经传导、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抑制炎症反应以及调节免疫功能等。这种疗法需在专业医师操作下进行,通常需多次治疗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促进内啡肽释放

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可激活中枢神经系统,促使垂体分泌内源性镇痛物质内啡肽。这种天然镇痛物质的浓度升高,能有效阻断痛觉信号向大脑皮层的传递,尤其对腰背痛、骨关节炎等慢性疼痛缓解效果显著。

2、调节神经传导

通过银针刺激产生的生物电信号,可调节脊髓背角神经元活性,降低疼痛相关神经递质如P物质的释放。这种神经调节作用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坐骨神经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具有针对性改善效果。

3、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针刺产生的机械刺激能扩张毛细血管,增加病变部位血氧供应。对于肩周炎、肌腱炎等局部循环障碍引起的慢性疼痛,可通过加速代谢废物排出促进组织修复。

4、抑制炎症反应

针灸能下调环氧合酶-2(COX-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促炎因子表达,同时提升白细胞介素-10(IL-10)等抗炎因子水平。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炎性疼痛具有缓解作用。

5、调节免疫功能

通过调节Th1/Th2细胞平衡、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针灸可改善免疫紊乱状态。对于纤维肌痛综合征等与免疫异常相关的慢性疼痛,能减少异常免疫反应对神经系统的刺激。

进行针灸治疗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根据疼痛类型选择足三里穴、合谷、阿是穴等特定穴位组合。治疗期间需注意保暖避免受凉,结合适度功能锻炼能增强疗效。若疼痛性质改变或出现新症状,应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

推荐文章

推荐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