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的原因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脏结构异常以及心力衰竭等。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心脏功能突然停止。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心肌缺血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颤),进而猝死。患者常伴有胸痛、气促等症状。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硝酸甘油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严重者需进行支架植入或搭桥手术。
2、心肌病
肥厚型心肌病或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结构异常,易出现心室颤动等致命性心律失常。此类患者可能有晕厥、心悸等病史。治疗包括使用美托洛尔缓释片、螺内酯片等药物,必要时需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
3、心律失常
室性心动过速、长QT综合征等原发性电生理异常疾病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患者心电图多显示特征性改变。治疗需应用胺碘酮片、利多卡因注射液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射频消融术。
4、心脏结构异常
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心脏瓣膜病(如主动脉瓣狭窄)等解剖学问题可能引发猝死。这类患者通常需通过心脏彩超确诊,治疗包括瓣膜置换手术或介入治疗。
5、心力衰竭
严重心功能不全患者易因电解质紊乱或交感神经兴奋诱发室颤。患者多存在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治疗需联合使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呋塞米片等药物,必要时进行心脏移植。
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若出现胸痛、晕厥等症状需立即就医,通过动态心电图、冠脉造影等明确诊断,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药物或接受手术治疗。日常生活中需控制血压、血脂,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