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作为外科手术中常用的麻醉方式,在确保手术顺利进行的同时,也可能对机体产生一定影响。其常见的危害主要包括恶心呕吐、呼吸抑制、过敏反应、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以及器官功能影响等,需根据个体情况综合评估风险。
1、恶心呕吐
这是全身麻醉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可能与麻醉药物刺激胃肠道、手术操作影响或术后疼痛有关。患者常表现为术后数小时内出现反酸、干呕或呕吐,通常通过禁食、调整体位或使用止吐药物(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等)可逐渐缓解。
2、呼吸抑制
麻醉药物可能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严重时可出现低氧血症。这种情况多发生在麻醉恢复期,需通过吸氧、监测血氧饱和度,必要时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3、过敏反应
少数患者对麻醉药物中的肌松剂(如罗库溴铵)、镇静剂(如丙泊酚)等成分存在过敏风险,可能引发皮疹、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术前详细告知过敏史、进行药物皮试有助于预防此类反应。
4、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老年患者或存在脑血管病变者,可能出现术后记忆力下降、定向力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与麻醉药物影响神经递质、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有关。多数患者在数周内可恢复,但高龄人群恢复时间可能延长。
5、器官功能影响
肝肾功能不全者代谢麻醉药物能力下降,可能加重器官负担。此外,某些吸入性麻醉剂(如七氟醚)可能引起一过性心律失常,但通常在药物代谢后恢复正常。术前完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可有效评估风险。
接受全身麻醉前,患者应如实向麻醉医师告知既往病史、用药史及过敏史。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术前遵医嘱禁食禁饮,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若出现持续头痛、呼吸困难或意识模糊等异常表现,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