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子里长痘痘可能与毛囊炎、鼻前庭炎、疖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日常护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方式改善,必要时需进行切开引流。具体治疗需根据病因遵医嘱进行,避免自行挤压或挑破。
1、日常护理
鼻腔内部出现痘痘时,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用手反复触摸或挤压,防止继发感染。饮食上减少辛辣刺激性食物摄入,注意规律作息。若伴随鼻腔分泌物增多,可用生理盐水冲洗。
2、药物治疗
细菌感染引起的毛囊炎或疖,可遵医嘱外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抗生素类药物。若炎症较重,可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片等药物。鼻前庭炎患者还可配合复方薄荷脑鼻用吸入剂缓解干燥不适。
3、物理治疗
局部出现红肿但未化脓时,可用温热毛巾外敷促进炎症消退。部分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红蓝光照射治疗,利用特定波长光线抑制细菌繁殖。
4、切开引流
若痘痘发展为脓肿,触之有波动感,需由医生在无菌操作下切开引流,排出脓液后放置引流条,并配合口服抗生素控制感染。
5、预防措施
日常注意增强免疫力,避免频繁挖鼻、过度清洁鼻腔等行为。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控制血糖,减少皮肤感染风险。若鼻腔内反复长痘,建议排查是否存在鼻中隔偏曲等结构异常。
鼻腔内皮肤较脆弱,出现痘痘时切忌自行挤压,以免引发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若伴随发热、剧烈疼痛或面部肿胀,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避免使用激素类药膏涂抹鼻腔,防止黏膜萎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