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肠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小肠和结肠,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和腺病毒等。患者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症状,婴幼儿及免疫力低下者更易感染。
病毒性肠炎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例如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源或物品。病毒侵入肠道后,会破坏肠黏膜细胞,导致肠道吸收功能下降、分泌增多,从而引发水样腹泻。部分患者可能因频繁呕吐或腹泻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诊断时需结合临床表现、流行病学史,必要时进行粪便病毒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以明确病原体类型。
日常需注意手部卫生,避免食用不洁食物,对患者排泄物及时消毒处理。治疗以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为主,可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腹泻严重时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益生菌等药物缓解症状,但需避免盲目使用止泻药。轮状病毒疫苗可有效预防婴幼儿感染,若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或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