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牙齿数量一般为28~32颗,具体数目因是否生长智齿而存在差异。不同位置的牙齿具有切割、撕裂、咀嚼等特定功能,其结构和作用共同维持口腔正常生理活动。
1、切牙
切牙位于口腔前部,上下颌各有4颗。这类牙齿呈铲形,边缘较为锋利,主要承担切割食物的功能。在进食时,切牙能够将大块食物分割成适合咀嚼的小块,同时对于辅助发音、维持面部外形轮廓也起到重要作用。
2、尖牙
尖牙位于切牙两侧,上下颌各有2颗。其牙冠呈尖锐的圆锥形,牙根粗壮牢固。尖牙的功能包括撕裂较坚韧的食物,例如肉类纤维。此外,尖牙在维持正常咬合关系、防止其他牙齿移位方面具有支撑作用。
3、前磨牙
前磨牙共有8颗,分布在尖牙后方。这类牙齿的咬合面具有双尖结构,能够辅助磨碎食物。前磨牙在咀嚼过程中承担过渡功能,将初步处理的食物进一步研磨,为后续消化做准备,同时分散咬合压力保护后方磨牙。
4、磨牙
磨牙位于牙列最后方,上下颌共有8~12颗(包含智齿)。其宽大的咬合面带有沟槽结构,主要承担研磨食物的功能。磨牙通过高强度咀嚼将食物彻底粉碎,促进唾液与食物的充分混合,这对消化吸收和减轻胃肠负担至关重要。
5、智齿
智齿为第三磨牙,多数人在18~25岁萌出0~4颗。由于人类颌骨进化缩小,约30%人群存在智齿阻生或缺失现象。正常萌出的智齿可辅助咀嚼,但多数情况下需要根据其生长位置决定是否保留。
保持口腔卫生需每日刷牙两次,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并定期进行口腔检查。若出现牙齿疼痛、松动或智齿异常生长等情况,应及时就诊口腔科接受专业治疗。合理使用牙齿、避免咬硬物可延长牙齿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