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通常由肛垫下移、静脉曲张、长期便秘、妊娠及炎症刺激等因素引起。这些因素可能单独或共同作用,导致肛门部位血管丛扩张并形成病理性改变。
1、肛垫下移
肛垫是位于肛门部位的正常组织结构,由血管、平滑肌及结缔组织构成。当反复腹压增高或排便用力时,肛垫中的Treitz肌过度伸展断裂,会导致肛垫失去支撑而下移,形成内痔脱垂。患者可能出现排便后肿物脱出肛门的症状。
2、静脉曲张
直肠静脉缺乏静脉瓣,长期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形成静脉扩张。肝硬化、长期咳嗽等原因导致门静脉压力增高的情况,可能使直肠静脉丛血液淤滞,血管壁逐渐薄弱膨出形成内痔团块。这类患者常伴有肛门坠胀感。
3、长期便秘
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增加肛管压力,导致静脉回流受阻。干硬粪便反复摩擦肛管黏膜,可能引起局部充血水肿,形成静脉曲张性内痔。临床常用乳果糖口服溶液、麻仁丸、开塞露等药物帮助改善便秘。
4、妊娠因素
孕期增大的子宫压迫盆腔静脉,使直肠静脉回流受阻。同时孕激素水平升高会减弱血管壁弹性,两者共同作用易诱发痔疮。分娩时的屏气用力可能加重病情,但多数产后可逐渐缓解。
5、炎症刺激
慢性直肠炎、细菌性痢疾等炎症性疾病反复刺激肛管黏膜,会导致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水肿,进而诱发痔形成。这类患者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使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柳氮磺吡啶栓剂等抗炎药物。
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人群,建议保持高纤维饮食,每日饮水量不低于1500ml,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若出现便血、脱垂等症状持续未缓解,需及时至肛肠科进行肛门指诊或肛门镜检查,必要时接受硬化剂注射或胶圈套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