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泌素瘤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发生于胰腺或十二指肠,因肿瘤细胞过度分泌胃泌素而引起胃酸分泌过多及相关症状。该病可能与基因突变、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等因素有关,典型表现为腹痛、腹泻及消化道溃疡。
1、病因
胃泌素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约25%的病例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相关,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其余多为散发病例,可能与MEN1基因突变、生长因子信号通路异常激活等因素有关。肿瘤细胞起源于分泌胃泌素的神经内分泌细胞,持续刺激胃壁细胞分泌胃酸。
2、临床表现
患者常因胃酸过多出现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表现为上腹部烧灼痛、反酸、腹泻,尤其是脂肪泻。胃酸持续侵蚀消化道黏膜可导致难治性溃疡,常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或远端。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食管反流症状,严重者并发消化道出血或穿孔。
3、诊断方法
血清胃泌素水平检测是重要依据,空腹值常超过1000pg/ml。激发试验如胰泌素试验可辅助诊断。影像学检查包括增强CT、MRI及超声内镜,用于定位肿瘤。68Ga标记的生长抑素受体显像有助于发现转移灶,确诊需通过组织病理检查。
若出现顽固性消化道溃疡或反复腹痛腹泻,建议尽早就诊消化内科或内分泌科。医生会根据病情选择抑酸药物控制症状,并通过手术切除肿瘤。定期监测胃泌素水平及内镜检查有助于评估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