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介入治疗的不同方法主要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消融治疗、放射性粒子植入、肝动脉灌注化疗以及联合治疗等,需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案。不同介入手段在治疗原理、适应症及效果上存在差异。
1、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该方法通过导管向肝动脉内注入化疗药物和栓塞剂,阻断肿瘤血供并局部释放药物。适用于中晚期肝癌患者,尤其是肿瘤体积较大或多发病灶的情况。其优势在于能够精准靶向病灶区域,减少全身副作用,但可能引起发热、肝区疼痛等术后反应。
2、消融治疗
包括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等技术,通过穿刺将消融针导入肿瘤内部,利用高温使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适用于直径≤5cm的孤立性肿瘤或手术高危患者,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对于靠近重要血管或胆管的病灶需谨慎使用,术后可能出现少量出血或胆漏。
3、放射性粒子植入
将放射性碘125粒子永久性植入肿瘤内部,通过持续低剂量放射线杀灭癌细胞。适合无法手术切除且其他介入治疗效果欠佳的病灶,对周围正常组织损伤较小。需严格计算放射剂量,术后需定期进行辐射防护监测。
4、肝动脉灌注化疗
通过留置导管长期向肝动脉输注化疗药物,适用于门静脉癌栓或肝外转移患者。该方法能维持较高的局部药物浓度,但需注意导管相关感染和血栓形成风险,治疗期间需定期进行肝功能评估。
5、联合治疗方案
临床上常采用两种以上介入手段联合应用,如TACE联合消融治疗可提高大肿瘤的完全坏死率。对于复杂病例,还可能联合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通过多模式协同作用提升疗效,但需综合评估患者的耐受性。
选择介入治疗方案前需完善增强CT或MRI检查明确肿瘤分期,结合肝功能储备和全身状况制定个体化方案。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甲胎蛋白等肿瘤标志物变化,术后每3个月需进行影像学复查评估疗效。建议在三级甲等医院肝胆介入科接受规范化治疗,治疗前后需配合营养支持和保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