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炎的发生可能与感染性因素、饮食不当、药物刺激等原因有关。常见病因包括病毒或细菌感染、食用不洁食物以及药物副作用等,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感染性因素
胃肠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病毒或细菌感染。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病毒可通过污染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引发急性胃肠炎症反应。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在变质食物中大量繁殖,摄入后会导致肠道黏膜损伤,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寄生虫感染如阿米巴原虫也可能引发慢性胃肠炎。
2、饮食不当
长期进食生冷、辛辣或腐败变质食物会刺激胃肠黏膜,破坏肠道菌群平衡。过量饮酒、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可增加胃肠负担,导致消化功能紊乱。部分人群对乳糖、麸质等物质不耐受时,摄入相关食物也会诱发炎症反应。
3、药物刺激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损伤胃黏膜屏障。某些抗生素如阿莫西林会破坏肠道正常菌群,增加致病菌定植风险。化疗药物或免疫抑制剂使用期间,胃肠黏膜抵抗力下降,更易发生炎症反应。
出现持续呕吐、血便、发热超过38.5℃或严重脱水症状时,应及时到消化内科就诊。治疗期间需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自行滥用止泻药物。确诊后可根据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双歧杆菌活菌胶囊等药物进行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