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系统性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母婴传播或血液传播。该病病程复杂且具有潜伏性,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系统,早期诊治对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梅毒螺旋体又称苍白密螺旋体,感染后可分为三期。一期梅毒主要表现为硬下疳,常见于生殖器部位,表现为无痛性溃疡,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二期梅毒多在感染后6-8周出现,表现为全身性梅毒疹、扁平湿疣及黏膜损害,此时传染性最强。三期梅毒发生在感染2年后,可引发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等严重并发症,导致主动脉瘤、痴呆等不可逆损害。先天梅毒通过胎盘传播,可导致胎儿死产或新生儿出现鞍鼻、Hutchinson三联征等特征性畸形。确诊需结合暗视野显微镜检查、TPPA等血清学检测。
建议高危性行为后及时进行梅毒筛查,确诊后需规范使用青霉素类药物治疗,如苄星青霉素、普鲁卡因青霉素等。治疗期间应避免性接触,性伴侣需同步检查。孕妇应在孕早期进行梅毒筛查,确诊后接受正规治疗可有效阻断母婴传播。需注意治疗后定期随访2-3年,通过非特异性抗体滴度检测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