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药物需根据患者年龄、病因等选择合适的类型,常见退烧药包括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需遵医嘱使用。退烧速效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但需注意不存在“十大”固定排名,具体用药需结合临床情况选择。
1、对乙酰氨基酚
该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发挥解热作用,适用于3个月以上婴幼儿及成人。肝功能异常者慎用,过量可能引起肝损伤。常见剂型包括片剂、混悬滴剂等。
2、布洛芬
属于非甾体抗炎药,具有抗炎、镇痛、退热作用,适用于6个月以上儿童及成人。消化道溃疡患者禁用,服药期间需监测肾功能。剂型涵盖混悬液、缓释胶囊等。
3、阿司匹林
仅建议用于成人退热,儿童病毒感染期间禁用以防瑞氏综合征。肠溶片可减少胃肠道刺激,但哮喘患者需慎用。
4、双氯芬酸钠
直肠栓剂适用于无法口服药物的患者,起效较快。重复给药需间隔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3次。
5、洛索洛芬钠
新型丙酸类衍生物,解热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服用后需大量饮水,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
6、萘普生
适用于伴有肌肉酸痛的患者,退热效果可持续8-12小时。用药期间需注意心血管风险。
7、赖氨匹林
注射剂型用于急性高热,需在医疗机构使用。18岁以下儿童禁用,可能诱发过敏反应。
8、右旋布洛芬
活性成分生物利用度较高,适用于吞咽困难患者的口服混悬剂。用药后需观察过敏反应。
9、小儿退热栓
含对乙酰氨基酚的直肠给药制剂,适用于抗拒口服的婴幼儿。使用前需清洁直肠,避免重复过量使用。
10、小柴胡颗粒
中成药辅助退热,需配合物理降温使用。不可替代解热镇痛药,适用于低热患者。
使用退烧药物需注意:两次用药间隔至少4-6小时,24小时内不超过4次;退热治疗不超过3天;婴幼儿必须严格按体重计算剂量。体温超过39.5℃或伴有意识改变、抽搐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多数解热镇痛药,建议采用物理降温并尽早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