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R值的正常范围通常为0.8至1.2,但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需根据病情调整目标范围。INR是国际标准化比值的简称,主要用于评估血液凝固功能,具体数值需结合临床情况判断。
1、健康人群的INR范围
未接受抗凝治疗的人群INR正常值通常维持在0.8-1.2之间。该范围反映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凝血时间的比值,当数值超过1.5时可能提示凝血功能异常,需排查肝病、维生素K缺乏或凝血因子异常等情况。
2、抗凝治疗的目标范围
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患者需将INR控制在2.0-3.0。房颤患者多维持2.0-2.5,深静脉血栓治疗期需达2.0-3.0,而机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可能需要更高目标值2.5-3.5。治疗过程中需每周监测,防止出血或血栓风险。
3、特殊疾病的影响范围
肝硬化患者因凝血因子合成减少,INR可能升高至1.5-2.0;脓毒症引发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能导致INR超过5.0。这类情况需结合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等指标综合判断。
建议定期检测凝血功能,服用抗凝药物者应严格遵循医嘱调整剂量。出现牙龈出血、皮下瘀斑等异常出血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凝血功能评估和用药方案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