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具有缓解疼痛、调节身体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优势,但也存在操作不当可能引发感染、晕针反应等弊端。其具体效果和风险因人而异,需结合实际情况评估。
1、缓解疼痛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促使人体释放内啡肽等镇痛物质,可有效缓解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疾病引起的慢性疼痛。临床研究表明其对神经痛和术后疼痛的缓解率达60%-70%。
2、调节身体功能
针灸能通过神经反射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改善胃肠蠕动异常引起的消化不良,调节下丘脑-垂体轴改善内分泌紊乱,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具有辅助治疗效果。
3、促进血液循环
针体刺激可扩张局部毛细血管,增加组织供氧量,加速损伤修复。对中风后遗症患者,配合针灸能提升患肢血流速度15%-20%,促进功能康复。
4、操作不当引发感染
若使用非一次性针具或消毒不彻底,可能引发蜂窝组织炎或乙肝等血源性感染。2021年某研究显示不规范操作导致的感染发生率为0.3%-0.7%,选择具备医疗资质的机构可降低风险。
5、晕针反应
约5%-10%患者首次治疗时会出现心悸、冷汗等自主神经反应,多因紧张或空腹引起。施针时取卧位、控制留针时间在20分钟以内,可减少发生率80%以上。
进行针灸治疗前应如实告知医师过敏史和凝血功能状况,治疗过程中保持放松体位。若出现持续性疼痛加重或发热症状,需立即停止治疗并及时就医。建议每周治疗2-3次,连续4周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变化调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