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发展过程通常分为局部缺血期、营养障碍期和坏死期三个阶段。该疾病主要累及四肢中小动静脉,以下肢血管病变最为常见,病程进展与血管炎症、血栓形成及侧支循环代偿情况密切相关。
1、局部缺血期
此阶段患者常出现间歇性跛行,行走时因肌肉缺血缺氧导致小腿或足部胀痛,休息后可缓解。患肢远端皮肤温度降低,出现麻木、发凉等感觉异常。血管炎症反应导致内膜增生,管腔逐渐狭窄,但尚未完全闭塞,侧支循环部分代偿供血。
2、营养障碍期
随着血管闭塞程度加重,静息状态下会出现持续性疼痛(静息痛)。患肢皮肤干燥脱屑,趾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导致肢体变细。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皮肤颜色呈苍白或紫绀,毛发稀疏脱落。此期组织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可能出现夜间疼痛加剧。
3、坏死期
血管完全闭塞且侧支循环无法代偿时,远端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初期表现为趾端发黑、干性坏疽,可能继发感染形成湿性坏疽,伴有剧烈疼痛和恶臭。严重者坏疽范围扩大至足部或小腿,甚至并发脓毒症。部分患者可出现溃疡经久不愈,最终需要截肢处理。
建议出现下肢发凉、跛行等症状时尽早就诊血管外科,通过彩超、CTA等检查明确血管病变程度。日常需严格戒烟,注意肢体保暖但避免直接热敷,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血管扩张剂或进行血管介入治疗,晚期患者可能需要手术重建血运或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