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止交叉感染可通过加强手卫生、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定期消毒环境、保持呼吸道卫生以及实施隔离措施等方法有效降低风险。这些措施有助于阻断病原体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1、加强手卫生
在接触患者前后、准备食物前、如厕后等关键节点,应使用流动水和肥皂按七步洗手法彻底清洁双手,持续40-60秒。若无洗手条件,可用含酒精60%以上的免洗手消毒剂揉搓双手至干燥。研究表明规范手卫生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降低50%以上。
2、正确使用防护用品
在医疗机构或疫情流行期间,应根据暴露风险选择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装备。佩戴口罩需完全覆盖口鼻,4小时更换或潮湿时立即更换。处理患者分泌物时应戴一次性手套,脱卸时避免接触污染面。
3、定期环境消毒
对门把手、电梯按钮等高频接触表面每日至少用含氯消毒剂(有效氯500mg/L)擦拭2次。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照射或通风换气,保持每日3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开窗通风。被污染织物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后清洗。
4、保持呼吸道卫生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肘部内侧或纸巾遮掩口鼻,使用后的纸巾立即投入密闭垃圾桶。在人群密集场所保持1米以上社交距离,可减少飞沫传播风险。有呼吸道症状者应主动佩戴口罩,避免面对面交流。
5、实施隔离措施
医疗机构对传染病患者执行接触隔离、飞沫隔离或空气隔离措施,设置专用通道和病房。居家隔离者需单独居住,使用独立卫浴,餐具煮沸消毒。社区暴发期间可通过分区管控、限制聚集性活动降低传播风险。
做好个人防护的同时,应严格遵守医疗机构的感染防控规定。出现发热、咳嗽等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并进行病原学检测。定期参加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对新型传染病的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