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需根据病因和病情选择药物,不存在适用于所有患者的最佳药物。临床常用药物包括抗生素、糖皮质激素、黏液溶解促排剂、抗组胺药以及减充血剂等,具体用药需由医生评估后决定。
1、抗生素
若合并细菌感染,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肟或左氧氟沙星滴耳液等药物控制感染。用药前需明确病原体类型,避免滥用导致耐药性。
2、糖皮质激素
急性期可使用布地奈德鼻喷雾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等局部激素,减轻咽鼓管和中耳黏膜水肿。严重者可短期口服泼尼松,但需注意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
3、黏液溶解促排剂
桉柠蒎肠溶软胶囊、欧龙马滴剂等药物能稀释中耳积液,促进分泌物排出。
4、抗组胺药
过敏性因素导致者可配合使用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药物,缓解鼻咽部过敏反应。用药期间需避免驾驶或高空作业,防止嗜睡等不良反应。
5、减充血剂
盐酸羟甲唑啉喷雾剂等鼻用减充血剂可短期使用(不超过7天)改善鼻腔通气,但长期使用可能引发药物性鼻炎,需严格遵医嘱。
治疗期间应避免用力擤鼻、乘坐飞机等可能影响咽鼓管功能的行为。若药物治疗2-3周后仍有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需及时复诊评估是否需鼓膜穿刺或置管治疗。患者切勿自行购买药物治疗,特别是儿童患者需在耳鼻喉科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