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属于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通过携带病毒的啮齿类动物传播。该病以发热、出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特征,具有较高的危害性。
汉坦病毒属于布尼亚病毒科,其自然宿主主要为啮齿类动物,如黑线姬鼠、褐家鼠等。人类主要通过接触带病毒动物的排泄物或分泌物传播,包括呼吸道、消化道、接触传播以及垂直传播,虫媒传播途径尚存争议。临床表现可分为五期:发热期出现39-40℃高热伴头痛、腰痛、眼眶痛(三痛),颜面、颈胸潮红(三红);低血压休克期可见血压下降、意识障碍;少尿期出现急性肾损伤伴尿毒症;多尿期尿量可达4000-8000ml/日;恢复期症状逐渐消失。典型病例还可能出现皮肤瘀点、结膜出血等出血倾向。
预防重点在于防鼠灭鼠,避免在疫区接触可能污染的环境,野外作业时做好个人防护。若出现突发高热伴出血症状,应立即前往感染科就诊。临床治疗强调"三早一就"原则: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和就近治疗,主要采用液体疗法、透析支持及抗病毒药物。早期规范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但延误诊治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