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穿刺通常可以用于诊断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贫血类疾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以及骨髓转移癌等。该检查需由医生结合其他临床资料综合判断,以明确具体病因。
1、白血病
骨髓穿刺是诊断白血病的主要手段,通过观察骨髓中原始或幼稚细胞比例异常增高,可明确白血病类型。例如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中可见大量异常淋巴细胞。常用治疗药物包括伊马替尼片、阿糖胞苷注射液、高三尖杉酯碱等。
2、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涂片中发现浆细胞比例超过15%且存在单克隆免疫球蛋白分泌异常时,可提示该疾病。典型症状包括骨痛、肾功能损害和高钙血症。治疗可能涉及硼替佐米注射液、来那度胺胶囊等药物。
3、贫血类疾病
对于不明原因的贫血,骨髓穿刺可鉴别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类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增生低下,三系细胞减少。治疗常使用环孢素软胶囊、司坦唑醇片及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4、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中可见病态造血现象,如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或原始细胞比例异常。部分患者可能进展为急性白血病,需根据分型使用地西他滨注射液或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5、骨髓转移癌
某些实体肿瘤如肺癌、乳腺癌发生骨髓转移时,穿刺标本中可见成簇的异型肿瘤细胞。这种情况需结合原发肿瘤病理类型选择化疗方案,如顺铂注射液、紫杉醇注射液等。
骨髓穿刺后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24小时,避免感染。检查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到血液科就诊,医生会根据病理结果、血常规、基因检测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禁止自行购买或调整抗肿瘤药物,以免延误病情或引发严重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