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特定分子或基因异常的精准医疗手段,主要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长信号或阻断肿瘤血管生成等方式发挥作用。其特点包括特异性强、副作用相对较小,适用于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多种恶性肿瘤。
1、定义与机制
靶向治疗通过识别癌细胞表面的特定蛋白或基因突变位点,选择性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例如EGFR抑制剂可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抗血管生成药物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切断其营养供应。
2、适用疾病
该疗法已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吉非替尼、奥希替尼)、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慢性髓性白血病(伊马替尼)等恶性肿瘤。治疗前需进行基因检测确定靶点,如ALK融合基因阳性患者适合克唑替尼治疗。
3、优势与局限
相比传统化疗,靶向治疗对正常细胞损伤较小,患者耐受性较好。但存在靶点突变导致耐药的问题,如T790M突变会引起一代EGFR抑制剂失效。部分药物可能引发皮疹、腹泻或心脏毒性等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心功能。
进行靶向治疗前需完善基因检测明确适应症,治疗期间应按医嘱定期复查CT、肿瘤标志物等指标。若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病情进展,应及时与主治医师沟通调整方案,必要时联合放疗、免疫治疗等其他手段协同控制肿瘤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