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是一种以肾小球基底膜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和基底膜增厚为主要特征的肾小球疾病。该病多发生于成年人,是导致成人肾病综合征的常见原因之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类型。
膜性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原发性膜性肾病多与抗磷脂酶A2受体抗体等自身抗体相关。继发性膜性肾病可能由系统性红斑狼疮、乙肝病毒感染、肿瘤或药物等因素引发。患者主要表现为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水肿等肾病综合征典型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高脂血症。约30%患者可能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
诊断需通过肾穿刺活检进行病理检查,可见基底膜弥漫性增厚及钉突样改变。实验室检查包括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脂及自身抗体检测等。治疗需区分原发与继发类型,原发性患者可采取保守治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继发性患者需针对基础疾病进行干预。建议患者保持低盐低蛋白饮食,严格控制血压和血脂水平,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肾功能指标。出现持续性水肿或尿量减少时应及时肾内科就诊,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