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衄的常见证型包括肺经热盛、胃热炽盛、肝火上逆、肝肾阴虚以及脾不统血等,需根据具体证型选择相应治疗方法。患者需及时就医,由中医师辨证施治,不可自行用药。
1、肺经热盛
多因外感风热或燥邪犯肺,导致肺热上蒸鼻窍。表现为鼻血鲜红、鼻腔干燥、咳嗽咽痛等。治疗以疏风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可选用桑菊饮加减,常用中药包括桑叶、菊花、连翘等。
2、胃热炽盛
常因过食辛辣或胃火亢盛,热邪循经上灼鼻络。常见鼻血量多色红、口干口臭、便秘等。治疗宜清胃泻火,方用玉女煎加减,药物如石膏、知母、地黄等,必要时可配合冷敷前额。
3、肝火上逆
多由情志不遂致肝郁化火,火热迫血妄行。症见突发鼻血、头痛眩晕、目赤烦躁。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清肝泻火,常用栀子、龙胆草、柴胡等,同时需调节情绪。
4、肝肾阴虚
因阴液不足致虚火上炎,常见鼻血时作时止、头晕耳鸣、五心烦热。治疗宜滋阴降火,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含熟地黄、山茱萸、泽泻等,配合按压涌泉穴辅助治疗。
5、脾不统血
因脾气虚弱不能摄血,表现为鼻血渗渗而出、面色苍白、神疲乏力。需健脾益气摄血,可用归脾汤加减,含党参、黄芪、白术等,同时注意避免过度劳累。
患者出现鼻衄症状时,应立即采取坐位前倾姿势,用拇指和食指捏紧鼻翼压迫止血。若持续出血超过20分钟或反复发作,应及时前往医院耳鼻喉科就诊,完善鼻腔检查明确出血点。治疗期间忌食辛辣燥热食物,保持环境湿度适宜,避免用力擤鼻或挖鼻等损伤黏膜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