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身体机能,通常具有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缓解疼痛、增强免疫力以及调节神经系统等作用。其作用机制与中医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密切相关。
1、促进气血运行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穴位,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中医认为气血畅通是维持健康的基础,例如足三里穴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促进全身气血生成。
2、调节脏腑功能
针对不同脏腑对应的穴位进行刺激,如内关穴调节心脏功能,太冲穴疏肝理气。临床研究表明,针灸可影响内脏植物神经活动,调节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功能状态。
3、缓解疼痛
针灸能促进内源性阿片类物质释放,抑制痛觉传导通路。对于偏头痛、关节炎等疼痛性疾病,通过刺激合谷、阳陵泉等穴位,可有效降低疼痛敏感度。
4、增强免疫力
针灸刺激可调节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活性,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如大椎穴、肺俞穴常用于改善呼吸道免疫功能,降低感冒发生率。
5、调节神经系统
针灸对中枢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临床应用于焦虑、失眠等病症时,通过百会、神门等穴位可平衡交感与副交感神经活动。
进行针灸治疗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中医师根据体质辨证选穴。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短暂酸胀感,属正常针感反应。对于出血性疾病患者或孕妇特定穴位需谨慎施针,治疗前后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