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是否严重通常与具体类型及病情进展有关,多数情况下经过规范治疗可有效缓解,但若长期未干预可能引发并发症。具体严重程度需结合个体情况综合评估。
1、急性胃炎
此类胃炎多由饮食不当、酒精刺激或药物损伤等因素诱发,症状常表现为上腹疼痛、恶心呕吐等,起病较急但病程较短。及时去除诱因并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枸橼酸铋钾颗粒等药物治疗后,通常1-2周内可逐渐恢复,一般不遗留长期损害。
2、慢性胃炎
该类型病程较长,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胆汁反流或自身免疫等因素相关。患者易出现腹胀、嗳气、食欲减退等症状,胃黏膜存在持续性炎症。若未规范治疗,可能逐步发展成萎缩性胃炎,少数伴有肠上皮化生的病例存在癌变风险,但总体概率较低。通过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配合替普瑞酮胶囊、康复新液等黏膜保护剂,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3、影响因素
病因是否明确、治疗是否及时直接影响疾病转归。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长期摄入腌制食物、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会加重胃黏膜损伤。合并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等急症时病情危急,需立即就医处理。
日常需注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辛辣刺激食物,限制浓茶、咖啡摄入。40岁以上患者或症状持续加重者,建议定期进行胃镜复查监测病情变化。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