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传染病包括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乙类传染病需严格管理,发现后需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并根据具体疾病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由SARS冠状病毒引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临床表现为发热、干咳、呼吸困难,重症可能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控需隔离病例、加强公共场所通风及个人防护。
2、艾滋病
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致,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该病破坏人体免疫系统,后期易合并机会性感染。目前通过抗病毒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需避免高危行为并定期筛查。
3、病毒性肝炎
包括甲型、乙型、丙型等类型。乙型肝炎病毒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可导致肝硬化或肝癌。接种疫苗是有效预防手段,感染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规范使用恩替卡韦等抗病毒药物。
4、脊髓灰质炎
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者可能出现肢体弛缓性瘫痪,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我国通过口服疫苗和注射疫苗相结合的策略已实现本土野毒株病例清零。
5、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如H5N1、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通过接触染疫禽类或其环境感染。患者多出现高热、肺炎症状,病情进展迅速。防控需关闭活禽市场,接触禽类从业人员应做好职业防护。
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不明来源的血液或体液。出现持续发热、皮疹等疑似症状应及时至感染科就诊。确诊病例需配合疾控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密切接触者应根据规定接受医学观察。高危人群可接种相应的疫苗进行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