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传染病目前共有40种,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三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不同类别的传染病在报告时限、防控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
1、甲类传染病
包括鼠疫和霍乱2种。这类传染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高致死率,一旦发现需在2小时内上报疾控中心,并采取强制隔离、疫区封锁等严格措施。患者需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也需接受医学观察。
2、乙类传染病
现有27种疾病,包含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登革热等。多数乙类传染病要求24小时内完成疫情报告,其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需按甲类传染病管理。防控措施包括病例隔离、环境消毒、疫苗接种等,不同疾病具体处置方案存在差异。
3、丙类传染病
共11种疾病,涵盖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麻风病等。这类传染病实施监测管理,要求发现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防控重点在于加强疾病监测、开展健康宣教,如流感季提倡接种疫苗、手足口病流行期加强托幼机构消毒等。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个人卫生,接触公共设施后及时洗手,按规定接种相关疫苗。若出现持续发热、皮疹、腹泻等传染病可疑症状,应立即佩戴口罩并前往发热门诊就诊,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医疗机构对所有法定传染病病例都会依法进行规范处置和疫情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