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的发生原因可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因素,其中病理性原因主要包括癫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热性惊厥、破伤风等。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以免延误治疗。
1、生理性原因
若机体存在低钙血症、低镁血症、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可能因神经肌肉兴奋性异常增高而引发抽搐。这类情况通常伴随手脚麻木、肌肉痉挛等症状。一般需通过静脉或口服补液盐纠正电解质水平,同时注意排查是否存在长期偏食、腹泻等诱因。
2、癫痫
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患者可能出现全身强直阵挛性抽搐,发作时伴有意识丧失、口吐白沫等症状。临床常用丙戊酸钠片、左乙拉西坦片、苯妥英钠片等抗癫痫药物控制病情,需严格遵医嘱调整用药剂量。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脑炎、脑膜炎等疾病可引起脑组织水肿及神经功能异常,导致抽搐发作。典型表现包括发热、头痛、喷射状呕吐等。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阿昔洛韦片、头孢曲松钠等抗病毒或抗生素药物,必要时需进行降颅压治疗。
4、热性惊厥
常见于6个月至5岁儿童,多由高热诱发短暂性抽搐,表现为四肢节律性抽动、眼球上翻。发作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物理降温,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地西泮注射液止痉,同时积极治疗原发感染灶。
5、破伤风
破伤风梭状芽孢杆菌感染后产生的毒素会引发肌肉强直性抽搐,典型表现为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确诊后需立即注射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并进行伤口清创处理,重症患者需入住ICU进行镇静和呼吸支持治疗。
若抽搐反复发作或伴有意识障碍、高热等表现,应及时到神经内科就诊。日常需避免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有癫痫病史者需规律服药并定期复查脑电图。婴幼儿出现抽搐时,家长应保持冷静,避免强行按压肢体造成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