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法定传染病主要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三类,不同类别的传染病在报告时限、防控措施等方面存在差异,需根据国家规定进行管理。
1、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两种,属于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易引起大流行的疾病。此类疾病需要采取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医疗机构发现病例后需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并对患者进行强制隔离治疗。例如霍乱可通过污染水源快速传播,需立即封锁疫区并开展环境消杀。
2、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涵盖27种疾病,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等。2020年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乙类但按甲类管理。这类疾病需在24小时内上报,根据疾病特性采取针对性防控,如肺结核患者的规范化抗结核治疗,麻疹病例的接触者免疫接种等。部分乙类传染病如炭疽中的肺炭疽,同样需要参照甲类管理。
3、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包括11种疾病,如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手足口病等。此类疾病多为常见传染病,需在24小时内进行报告,重点加强监测和预防。如手足口病流行期间需加强托幼机构晨检,流感高发季倡导疫苗接种。2023年猴痘被新增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范围。
日常应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接触公共设施后及时手部消毒,出现发热、皮疹等可疑症状时应立即就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会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动态调整传染病分类目录,建议关注官方发布的防控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