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疱疹主要是由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原因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以及病毒潜伏激活等。若存在以上情况,可能诱发局部皮肤出现水疱、疼痛等症状。
1、直接接触传播
疱疹病毒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者的皮肤、唾液或体液传播。例如与患者接吻、共用餐具或发生性行为时,病毒可经破损的黏膜或皮肤侵入人体。初次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口腔溃疡或生殖器疱疹等症状,一般可以遵医嘱使用阿昔洛韦乳膏、泛昔洛韦片、伐昔洛韦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2、免疫力低下
当人体因长期熬夜、患有艾滋病或接受化疗导致免疫力下降时,潜伏在神经节内的病毒可能再次活跃。此时病毒沿神经纤维扩散至皮肤表层,引发带状疱疹,典型表现为躯干或面部单侧分布的成簇水疱,可伴有神经痛。临床常用喷昔洛韦乳膏、更昔洛韦滴眼液、膦甲酸钠注射液等药物抑制病毒复制。
3、病毒潜伏激活
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后会在神经细胞内长期潜伏,当机体受到创伤、紫外线照射或精神压力刺激时,病毒可能被重新激活。这种复发感染常出现在口周、鼻部或外阴等部位,皮损范围较初次感染小,但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溴夫定片、转移因子口服液等调节免疫功能的药物。
病毒性疱疹具有传染性,患者应避免抓挠水疱,防止继发细菌感染。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适当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以增强体质。若出现大面积皮损、持续高热或视力受损等症状,应及时到皮肤科就诊并进行病毒学检测。